位置:首页 >> 民间艺术 >> 民间文学 >> 详情

汝州民间故事资源的调查和利用

发布日期:2016/12/29 16:19:23 访问次数:667

 汝州民间故事资源的调查和利用

作者 彭忠彦 

 

 

汝州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因濒临北汝河而得名,它东与禹州市、郏县接壤,南与宝丰、鲁山毗邻,西与汝阳、伊川交界,北与登封相连,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辖59乡和5个办事处。2005年底,全市总人口为94.7万多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万人。

汝州市域在伏牛山前倾斜平原区中部和嵩山低山丘陵区南部,北靠嵩箕山地,南接外方山地,北汝河东西贯流中部,形成两山夹一川的槽形地势。全境呈周边高中低的盆地形状,市域内部地域差别明显,盆地南北部为低山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78%,盆底为北汝河平川地和星多棋布的洼地,两者占总面积的21.9%,是人口主要聚居区和农业耕作区。

市境最高处为南部的岘山,海拔1165.8米,最低处为小屯镇路寨东北,海拔145米,高差达1000米以上,境内有大小山头1025座,其中海拔千米以上的有岘山、大、小红寨山、老婆寨山、棉花山4座,海拔600米以上的69座。境内有大小河流26条,除北汝河外,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洗耳河、荆河、黄涧河,炉沟河、燕子河、牛家河、蟒川河等7条,座落在箕山和外方山之间的北汝河平川地系由广泛发育的河流堆积的阶地和河漫滩组成河中带冲积平原,地表平缓宽阔,土层深厚肥沃,灌溉条件好,为伏牛山前平原区重要的粮食、棉花、烟草生产基地。散布在北汝河两岸的地堑形凹陷地带,经过长期河流冲积物的沉淀,形成一条奇特的自然的景观——洼地。市域内有10大洼地和18个小洼地,面积共有7.8万亩,其中10大洼地有临汝镇的西营洼、温泉镇的均田洼、陵头乡的八里王洼,骑岭乡的周鹊庄洼,纸坊乡的石桥洼和季寨洼,杨楼乡的代洼,另有18个小洼地,总面积有11300亩。这些洼地过去芦苇丛生,野鸭成群,解放后经过开渠排水,筑台田,大部分得到治理,变为良田,改种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

汝州境内南北不仅树木葱郁,奇峰耸立,风景奇丽,而且矿藏丰富。北汝河以南的山中盛产主焦煤,以北的山中盛产无烟煤,在纵横134平方公里的煤田中,已探明的煤储量为14.3亿吨,素有“百里煤海”之称,另储藏有铝土矿,储量有2.34亿吨,铁矿点210个,储量10万吨以上的有32个,其它如长石、方褐石、白垩土、玄武岩、磷灰石、青黄坩子等矿点遍布山区。这些矿产大部分都可用做陶瓷和耐火材料的原材料,北宋五大名瓷之一的汝瓷因此产在汝州。1978年从纸坊乡阎村出土的《鹳鱼石斧图》陶罐证明,早在6000多年前,汝州就有了制陶业。至北宋,汝州的制陶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汝州地处中原,交通便利,襄洛,许洛古道在此纵横交汇,隋开皇年间(公元581年-600年)汝州境内的都畿道上,设有广成驿和郏县的神龟驿,唐代驿路图中,洛阳至邓州的驿路行经临汝镇和庙下。民国24年洛阳至韶关干线洛临路修成,汝州有了第一条公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汝州的交通事业飞速发展,焦柳铁路(焦作至柳州)洛南高速路(洛阳至南京)相继建成通车,汝州至省会郑州的207国道和郑(州)少(林)高速路交汇,大大促进了汝州经济、文化以及旅游事业的发展。

汝州市有汉族、满族、回族、蒙族、藏族、朝鲜族、白族、壮族、彝族、瑶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佤族等14个民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68%,其他少数民族占0.32%,汝州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历来都能够友好相处,团结和睦,共同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汝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据寄料镇张湾遗址挖掘实物证明:早在100万年前,汝州就有人类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共在汝州境内发现和发掘的文化遗址有23处,其中有100万年前的张湾遗址,其文化内涵有人类原始生产生活工具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等,另有牛、猪、猎狗化石,而且还发现了极其罕见的三趾马化石;有属于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的槐树尹遗址。采集的遗物有陶器和石器两类。陶器有三足钵、深腹罐、高领罐等,有属于裴李岗文化向仰韶文化过渡的中山寨遗址。采集的遗物有石磨棒、石磨盘、方形铲、锯齿镰、石斧、石凿等石器,石质均为花青石。有双耳球形壶、敛口钵、直口平底壶、三足钵、尖底瓶、大口缸、黑陶罐形鼎等陶器,有夏代早期的煤山遗址。从遗址中采集到的遗物有石镰、石凿、玉铲、玉戈,有陶甑,陶碗,还有骨镞 箭、骨锥、笄陶纺纶等。1978年冬季汝州纸坊乡阎村还出土有《鹳鱼石斧图》陶缸一个。经测定这件文物距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有关专家认为:《鹳鱼石斧图》可能是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酋长所使用的器具,充满神秘气氛。是新石器时代甚为罕见和不可多得的文物,也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一幅绘画作品,艺术上可与印第安人的图腾柱相媲美。上述诸多文化遗存表明,在很早以前,汝州这块土地上就有先民在这儿繁衍生息,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共同创造了汝州的历史和文化,创造了汝文化。

汝州市夏、商时代属豫州之域,东周为王畿之地,春秋时为戎蛮子国,战国前期属郑,公元前375年郑灭,先属韩,后属魏。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始置梁县,属三川郡,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属司隶部河南郡,西晋因之。

东晋十六国时汝州隶属频繁。公元317年属东晋,后属前赵,又属冉魏,改梁县为南汝原。公元365年属前燕,隶河南郡,公元369年又属前秦,隶豫州。公元394年属后秦,公元417年又属东晋。

南北朝时,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公元526年)置汝北郡(阳人城,今杨古城一带)隶北荆州,共领石台、梁县、南汝原、治城、东汝南五县。不久废石台县入梁县。公元534年,改南汝原为汝原县(今市区),武定八年,改汝北郡为汝阴郡,废治城入梁县,公元577年,将汝阴郡改为和州,属南襄城郡。

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改和州为伊州,隋大业初年改伊州为汝州,(今市区)后改为襄郡。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 承休县并入梁县,八年,改襄城郡为汝州,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2年)置临汝,汝州领梁县,临汝县、襄城、郏县、鲁山、叶县、龙兴(今宝丰县)7县。

五代后梁开元年(公元907年)汝州隶御使司,领梁县、龙兴、郏县、鲁山4县,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改临汝县为镇、入梁县。

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因汝州临近京畿,改为辅州,升为陆海军节度(驻有节度使),隶京西水路,领梁县、鲁山、宝丰、襄城、叶县5县。

金朝,废军(郡)复为汝州,隶属河南路,领梁县、鲁山、宝丰、襄城4县。

元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撤宝丰入梁县,汝州领梁县、鲁山、襄城、郏县4县,元至元八年,改隶南阳府。

明洪武五年,撤梁县入汝州,仍隶南阳府,成化十一年(公元1476年)汝州由南阳府分出,十二年,析州东南部置宝丰县,析西南部置伊阳县(今汝阳县)与鲁山、郏县同属汝州。

清朝隶属不变, 仍领4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隶河南道,二年三月一日,改直隶州为临汝县,属许昌专区。

194711月,临汝县解放后属许昌专区。195410月,改隶洛阳专区,19862月,改隶平顶山市。198881日改为汝州市,属省直辖,计划单列,由平顶山代管。

汝州的历史变迁和地理沿革大致如此。

 

汝州山川秀丽,风景如画,历史上有八大景观,名闻遐迩,南有岘山,海拔1165.8米。站在山巅,眺望四方,可见八百里伏牛山,峰峦起伏,绵延不断,又见茫茫汝水宛如一条银色的飘带。俯视山下,只见云蒸霞蔚,岚雾缥缈,山上有云,云中有山,仿佛身处仙境,因岘山距汝州城较远,晴朗的天空从城中眺望岘山,山峦一片碧色,清澈透亮,古人称“岘山叠翠”。有诗赞美岘山美景:雨余湿翠堆天际,天半空百落有声。一幅烟容描不尽,并将画意入诗情。汝州市境东北又有大红寨山和小红寨山,紫云山。山中水怪石奇。树木茂盛,景象万千,悬崖陡谷,飞瀑深潭,既有北方山之雄浑,又有南方山之丽秀。

汝州西之千古温汤,更是神赐之水,温泉地下涌出的温泉晶莹剔透,清澈鉴底,水质滑腻如抚锦缎,含有50多种化学元素,可治疗多种疾病,温泉附近有山,山虽不大,但名播四方,山名崆峒山,相传轩辕皇帝到此山问道于广成子,询问长生不老之方。崆峒山东南邻广成泽。《后汉书》记载汉几代帝王曾先后到广成泽巡猎。一遇空蒙细雨天气,岚烟缭绕,雨雾迷蒙中尝见海市蜃楼,如梦如幻,风景迷人。

发源于伏牛山深处的北汝河,穿汝州境蜿蜒东流,横亘汝州百里,汝水潺潺,悠悠东流,汝河两岸,林带如画,稻花飘香,成为汝州一道美丽的风景。

汝州不仅自然景观如画,人文景观更是灿烂生辉。由于汝州是千年州府所在地,因而留下诸多文物古迹,最著名的是风穴寺,汝窑遗址,汝州文庙,法行寺塔,神汤温泉,汝瓷、汝帖、汝石、《鹳鱼石斧图》、半扎古民居,袁窑古寨,临汝镇古战场,杨楼乡庆阳古城,以及古墓葬等等,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风穴寺初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400多年,古代和少林寺,相国寺,白马寺并称中原四大名寺。风穴寺四周青山环绕,万柏葱茏,环境 幽静,寺院依山傍水而建,随山势或高或低错落有致,无明显中轴线,颇具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寺内历代建筑及其雕刻、塑像,绘画艺术品比比皆是。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的七祖塔,宋宣和年间铸造的9999斤重的大钟,金代的中佛殿,明代建造的观音阁,清代建造的接圣桥等等,堪称国宝,风穴寺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汝瓷为北宋五大名瓷——汝、官、钧、哥、定之一。由于汝瓷风格独异,曾为北宋宫廷用瓷,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药釉浑厚,清澈温润,故有“汁水莹泽,含水欲滴,釉如膏脂之溶而不流、明亮而不刺目”之美誉。汝瓷蕴蓄秀美。自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在我国及至世界青瓷史上都占有显著地位,历代视为珍品。汝窑遗址和张公巷遗址,是汝州文化遗址的亮点,汝州境内有汝窑遗址两大处。一为蟒川乡严和店,一为大峪乡东沟遗址。严和店汝窑遗址面积8800平方米,发现宋代窑炉4座,澄泥池作坊1座,出土有斗笠碗等,1983年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东沟汝窑遗址文化层厚约2米,面积800平方米,出土有圈足碗、盘、炉等,1986年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张公巷遗址位于汝州市区张公巷,2004年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挖掘,出土了一批张公巷窑生产的完整的或可复原的瓷器,以及20个灰坑,过滤池一处。据专家推定:张公巷窑址极有可能就是文献中记载的北宋官窑遗址。2005年,张公巷遗址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汝州文庙位于汝州市区。是一座具有近700年的古建群。汝州文庙初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内有大成坊、大成殿、文明坊、启圣宫、名宦祠、乡贤祠等主要古建。布局合理,保存完整,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汝州这座千年古城,一直为州府所在地,是附近县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现在具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多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多处,国家级地质森林公园两处,可供游览的自然人文景观30多处。古往今来,不少帝王将相、文人骚客都在汝州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诗篇。

 

 

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和灿烂辉煌的人文景观,成为汝州人民富于幻想的源泉。千年古刹风穴寺,产生了著名的《净寺雨》、《佛家虎弟子》等20多个传说故事。神汤温泉则产生了《盐牛》、《李隆基游温泉》等10多个传说故事。汝州南北的岘山和大小红寨,汝瓷和河南曲剧,众多的历史人物,淳厚的风土人情,都产生了各自的传说和故事。可见汝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风物名胜,对汝州人民的思想感情,对他们所创作的传说故事,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汝州的民间传说故事,遍布高山大川,村落街巷,俯拾皆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一个地区的民间传说故事是这一地区人民经年累月口传下来的精神食粮。汝州的民间传说故事主要也是靠口头流传。汝州人称讲故事为“说瞎话儿”。这种“说瞎话儿”的形式至今还有。汝州地区历来重视民间故事的搜集、记录、整理工作,从建国初期就开始搜集,至今不断。不少民间故事家自己动手进行搜集整理工作。

1983年,汝州文化馆组织人员对汝州民间文学进行了首次调查采录。

1987年,汝州市文联组织人员对汝州民间文学再次进行调查采录。

1988年,汝州市文化局第三次组织人员对汝州民间文学进行调查采录。

民间艺术家和由文化艺术管理部门进行的调查采录,成果显著,为后来的汝州地区的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工程奠定了基础。

汝州的民间故事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它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等等。它充分表现了汝州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汝州的风土人情,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在汝州民间故事中,地方风物传说特别多,特别丰富。这与汝州美丽的地理环境有关。《净寺雨》、《佛家虎弟子》、《蜜腊山》、《蜈虫召 窝儿》、《嫘祖养蚕坡》、《孝女祭窑》、《盐牛》等,都属于这一类故事

其次是生活故事。这与汝州悠久的历史有关。汝州地处中原,是一座千年古城,人民受传统民族思想:仁、义、礼、智、信的影响很大。反映以德报怨,诚信做人,抑强扶弱的故事特别多,流传也很广,主要故事有:《弟兄俩分家》、《宝筷子》、《丝瓜钥匙》、《龚月常》、《只剩一穗》等,收集到有100多篇。这些故事反映了汝州人民对生命,生活的感知、理想和愿望。不少故事还从人性、人情的角度对生活进行了辨证的阐释。

再次是人物传说故事。故事以白郎传说为最多。白郎是民国初年汝州地方一位揭竿起义的农民军首领。白郎打富济贫,主持正义,反贪惩恶,嫉恶如仇,勇敢机智的行为思想长久以来为汝州人津津乐道。其代表作品有《白郎小出身》、《非蹚不可》、《夜送村女》、《五杆枪打垮一连人》、《怒杀王小丙》、《白郎扒楼》等。

汝州是河南曲剧的发祥地,因此在汝州还流传着许多戏曲故事。这些故事多数是赞美著名河南曲剧演员和反映百姓热爱戏曲的故事,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民间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是地方风土民情的结晶,是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在当前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大潮中,民间文化面临困境,为了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了抢救、收集、编辑整理出版《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文化工程,这一举措功在当代,泽被后人。汝州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受鼓舞,作为民间文学蕴藏十分丰富的地区,有多少有识之士,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大量的工作。1984年以来,我市不少民间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不断在全国的报纸杂志上发表。2005年冬季,汝州市文联又组织30多位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农户广泛调查收集,共搜集了400多个民间故事,基本上查清了全市民间故事的现存家底,有效地抢救和保护了这一批民间文化遗产。

                                      彭中彦

 

200610

来源:《民间故事汇编》彭中彦 常文理

上一文章:神话——滚磨成亲

下一文章:汝水说曲